周恩来总理一生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殚精竭虑,身心力行,付出了自己的一切。他与邓颖超女士之间深厚的爱情也让人感动,许多人为之羡慕。然而,遗憾的是,这对深情的夫妻始终未能拥有亲生孩子。因此,他们便把从小抚养的侄女周秉德视作自己的亲生女儿股票配资持仓,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与爱护。
周恩来不仅在学业上极力培养周秉德的能力,还在人生的道路上给予她许多宝贵的建议。1964年,周秉德在西花厅举行了婚礼,嫁给了沈钧儒的长孙沈人骅。当日,邓颖超亲自为周秉德梳妆,并向亲朋好友说:“嫁她,就像嫁女儿一样。”周恩来也为这对新人送上了特别的礼物。那么,周恩来总理究竟送了什么礼物?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情感纠葛?
周恩来的家族中,几乎所有直系亲属都是男孩,而周秉德则是周恩来三弟周恩寿的大女儿,也是周家第一个诞生的女孩。1937年,周秉德在哈尔滨降生,她的到来令整个周家喜气洋洋。周恩来与三弟周恩寿的关系尤为亲密,两人无论在革命中还是在生活中,都有着深厚的默契。
展开剩余83%1928年,周恩来与邓颖超前往莫斯科参加中共“六大”会议,途中却遭到敌对分子的跟踪。此时,周恩来迅速按照与三弟商定的暗号发出了寻人启事。周恩寿果断地察觉到大哥身处险境,并不惜一切代价将他救出,并利用职务便利将他安全送往莫斯科。随着东三省沦陷,周恩寿带着家人逃往天津,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举家迁往北京。正是在这一年,周秉德得以来到周恩来身边。
周恩寿在北京参加工作后,周恩来曾亲自找到他的上级,提出一个看似奇怪的请求:“我弟弟的职位要尽量低一些,待遇也尽量差一些。”当时,新中国经济条件艰难,许多职工只能靠津贴维生,周恩寿一家生活拮据,八口人只得挤在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里。为了照顾侄子侄女们,周恩来决定将周秉德姐弟接到自己的家中。
周秉德回忆说,刚到西花厅时,她只有12岁,周恩来见到她后立即将她拉到身边,亲切地说:“来,让我看看你像爸爸还是像妈妈。”邓颖超当时还在外地工作,两个月后才与周秉德见面。邓颖超曾有过一个孩子,但因为革命事业的需要,她痛下决心将孩子打掉。因此,见到周秉德后,她十分喜爱她,亲切地对她说:“以后你就叫我七妈吧。”而年轻的周秉德误将“七妈”听成了“亲妈”,直到有一次她写信给邓颖超才发现自己一直称呼她为“亲妈”。
周秉德天真活泼,她的到来为周恩来和邓颖超带来了许多欢声笑语。搬到中南海后,周秉德不仅成了毛主席的邻居,还与毛主席的女儿李纳、李敏成了好朋友。她们几个小女孩常常嬉戏玩耍,光着脚丫下池塘抓鱼。毛主席非常喜欢周秉德,常常亲切地和她交谈,甚至在一次书法练习时,周秉德跑回家拿纪念册请毛主席题字,毛主席不仅写下了“好好学习”四个字,还亲自签名。
在周恩来夫妇的教导下,周秉德从小就生活简朴。她回忆说,小时候每次放学,看到同学们有车接送,而她只能坐公交车,而且还要换车。她每个月只有两毛零花钱,想买点东西就连坐车的钱都不够。她心里不免有些不平衡,把这件事告诉邓颖超,邓颖超却严肃地对她说:“你现在是一个普通学生,长大了也是一个普通劳动者,不能因为你伯父是总理就享有任何特殊待遇。”有一次,周秉德在院子里看书,正好看到解放军战士在打扫卫生,她悠闲地坐着看书,结果被周恩来批评了。周恩来告诉她,作为周总理的侄女,不能以特权为由高高在上,要保持与他人的平等。这种教育让周秉德深刻认识到,自己的身份并不特殊,大家都是平等的。
这种平等和节俭的教育,让周秉德夫妇在后来到贵州工作时,遭遇困难时,当地百姓并不相信她是周恩来的亲人。大家以为她只是恰好同姓而已。周恩来总理还非常尊重周秉德的选择。周秉德聪慧过人,成绩优秀,本可以像许多干部子女那样,毕业后出国留学深造。但在看到一部前苏联电影《乡村女教师》后,她坚定了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。毕业后,她考入了师范专科学校,决心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。
当她将这个决定告诉伯父伯母时,邓颖超立刻表示支持,而周恩来则一直默默吃饭,未发表任何意见。邓颖超问他是否同意时,周恩来只说:“你一句我一句的,不是会给她压力吗?”周恩来希望尊重她的选择,而不会让她因家庭背景而感到不自由。周秉德知道,伯父心里其实更希望她继续学业,但为了让她自由选择,周恩来始终没有过多干预。
周秉德虽然天资出众,但她的感情生活并不顺利。年轻时,她忙于事业,未曾考虑过恋爱。直到母亲王士秦为她着急,托人给她介绍了一位苏联留学的大学生。两人约会几次后,周秉德对这位男孩产生了好感,但她希望得到伯父伯母的意见。邓颖超并未表态,只是建议她多了解男孩的情况。然而,通过大使馆了解后,邓颖超发现这位男孩虽然成绩优秀,但私下性格孤傲,与女同学接触随意。邓颖超没有明确要求分手,但话语间流露出对男孩的不满,周秉德也最终决定放弃这段感情。
几年后,25岁的周秉德再次遇到了一位从苏联回来的年轻军官。这个男孩由聂荣臻的女儿聂力介绍给她,周秉德被他的照片深深吸引。两人见面后,彼此相谈甚欢。尽管周秉德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但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,邓颖超提醒她与这位男孩交往的风险,认为敌对势力可能借此机会渗透。周秉德最终放弃了这段感情,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情感之上。
1963年,周秉德通过介绍认识了她的真命天子沈人骅。沈人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军人,且在苏联留学期间学会了四国语言。他们一见钟情,命运的安排让他们走到了一起。1964年,周秉德与沈人骅结婚,婚礼简单而温馨,邓颖超亲自为她梳妆,周恩来也为他们送上了一份极具纪念意义的礼物——一张他最为珍爱的庐山风景照。这张照片不仅承载着周恩来对邓颖超的深厚感情,也象征着他对这对新人的美好祝福。
周秉德从周总理身边学到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,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一个忠诚于党、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。她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,最终也因此找到了与她志同道合的伴侣沈人骅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