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世纪20年代,国内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。原本彼此合作的国民党与共产党因矛盾激化,最终走向了对立,导致两党关系彻底破裂。国民党开始了大规模的剿共行动,许多共产党成员遭到严重迫害。这段时期,红军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:不仅没有资金、粮食和先进的武器装备短期股票配资最简单三个技巧,甚至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难以保障,唯有那颗坚定不移的革命之心支撑着他们前行。
尽管环境异常艰难,红军始终坚持“不拿民众一针一线”的原则,从未向普通百姓索取任何支持。这种坚守原则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动了湖北孝感一位普通村民。此人家族虽不再富裕,但祖辈留下了一些积蓄,算得上村里的富裕人家。在得知红军的困境后,这位老人决定慷慨解囊,为红军的革命事业捐助四百大洋。
此时,红一军团的领队涂杏感到这笔捐款不能白收,于是写下了一张欠条,表明红军有借必还的立场。岁月流转,捐款的村民早已去世,而他的孙子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这张欠条。因家中经济困窘,他决定带着这张欠条,向相关部门寻求帮助,看看能否拿回当年的捐款。能否如愿以偿呢?
1927年,国共合作彻底破裂,国民党发动了剿共战争,无数共产党的战士被迫躲避、受难,革命陷入深重危机。此时,中共决定放弃与国民党的合作,单独展开革命斗争,开启了武装反抗的道路。各地的起义如秋收起义、南昌起义等先后爆发,红军的反抗行动愈加高调,显示了他们为推翻压迫、闹革命的决心。
展开剩余80%然而,红军的高调反抗也让他们成了国民党眼中的“眼中钉”。依靠庞大的军力,国民党采取了各种方式封锁红军的物资和粮草补给线,这一策略使得红军在战斗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红一军团在调整战略过程中,经过湖北孝感的一个小村庄,几乎处于困顿的境地,军队里没有钱、没有武器、没有补给,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物资都没有。
尽管如此,红一军团依然没有向村民们伸手要过任何东西。涂杏深知,虽然面临极大的困难,但红军必须保持良好的民众形象,不能让百姓因恐惧而被迫提供支持。当地的村民也并不知晓红军的困境,只觉得红军是那支满怀理想的队伍。
在孝感的刘家,家族曾经富裕,刘长银听闻红军的坚守后,心生敬意。经过一番交谈,刘长银感受到红军在这次革命中的困顿和需要支持的紧迫性。于是,他决定捐出四百大洋来支持红军的事业。对于当时的中国百姓而言,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金额,许多普通家庭一个月的收入也不过是几大洋。
涂杏当时十分犹豫,毕竟红军正处于最艰难的时刻,这笔钱对他们来说实在珍贵无比。然而,刘长银坚持将这笔捐款交给涂杏,并表示已将其捐出,怎能再收回?经过一番劝说与坚持,涂杏最终接下了这笔善款,但他当时特别强调,这笔款项是红军借的,决不会白拿。为了表达对刘长银的尊重,涂杏亲笔写下欠条,承诺日后归还。
红一军团在孝感停留的时间并不长,任务繁重,红军补给完成后便匆匆离开,前往支援苏区的反围剿战斗。然而,遗憾的是,战斗并未成功,红军最终只能选择暂时放弃苏区,转而进行艰苦的长征。在这之后,涂杏与刘长银再无联系。刘长银一生中也仅有这一段与红军的交往。那张欠条对他而言,更多的是一种纪念,象征着他曾经为革命事业出过一份微薄的力量。
时光流转,刘长银已成白发苍苍的老人。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解放战争的胜利,刘长银内心无比激动。在新中国成立的那天,他带着那张欠条与儿子回忆起自己与红军的故事。儿子听后惊讶不已,没想到父亲和红军之间竟然有这样深厚的情谊。他小心地接过欠条,珍藏起来。
年复一年,刘长银和他的儿子都相继去世,这张欠条终于传到了孙子杨明荣的手中。杨明荣从小听祖父讲述红军的故事,深知这张欠条的历史意义。为了保护它,他小心翼翼地将欠条装进铁盒,放在衣柜深处,以防潮湿和霉变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刘家再也没有曾经的富裕,家境逐渐变得拮据,尤其是杨明荣成年后,遭遇了不少生活上的困境,甚至一度连温饱问题都成为他不得不面对的挑战。
有一天,杨明荣忽然想到那张欠条,决定尝试是否能通过它帮助家庭渡过难关。怀着这份希望,他带着欠条回到老家,向当地相关部门讲述了欠条的背景和故事。此事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,工作人员建议先进行欠条鉴定。经过专家鉴定,这张欠条确实为1929年出具,最终经过相关流程,杨明荣于2015年收到了“四万元”的“还款”款项。
这张小小的欠条,不仅承载着刘长银与红一团之间的深厚情谊,也是中国近代史中奋斗和牺牲的象征。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,红军与民众之间那种深切的军民鱼水情。无论时光如何流逝,这份深厚的感情始终未曾改变,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生活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