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6年12月30日贵阳股票配资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发布了一则简短而庄重的讣告:“中华人民共和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军事家黄克诚大将因病在北京逝世,享年84岁。”这简短的文字背后,是一位伟大革命者的终老和时代的告别。
几日后,黄克诚大将的追悼会在京举行。现场,前来吊唁的人们神情凝重,穿着肃穆,沉默而庄严地默默向这位共和国的开国功臣告别。哀悼的队伍里,不仅有国家领导人、军队高级将领、机关干部,还有曾经得到黄克诚帮助平反的退休人员,甚至一些在校的大学生也前来缅怀。
在黄克诚的遗体前,唐棣华,黄克诚的妻子,拿起了中央为丈夫所拟定的悼词。她看着纸上党和国家对丈夫一生的贡献的赞扬与肯定,不禁泪如雨下,泪水滴湿了手中的稿纸。然而,读到悼词后半部分时,她突然停下了,转向工作人员,说道:“他一生没有为自己争取过什么,我们就照他意愿行事吧。”她随即拿起笔,在稿纸上修改,删去了“突出”二字。
展开剩余81%那么,唐棣华的这一举动究竟意味着什么呢?她又究竟删除了悼词中的哪一部分呢?这背后,透露出黄克诚一生简朴、低调而坚定的个性。
黄克诚出生于1902年10月,湖南永兴的一个贫寒农民家庭。尽管家境艰难,黄克诚依然坚持学习,在亲戚们的帮助下,他完成了长达八年的私塾生涯。对他来说,知识是最珍贵的财富。虽然身体较弱、劳作艰辛,但黄克诚依然以阅读书籍为乐,投身学海。在18岁时,他凭借卓越的品学兼优,考入了县立高等小学,并两年后成功升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。
当时的黄克诚,身形瘦弱、面色苍白,配戴着一副圆框眼镜,穿着灰色粗布制服,怎么看都像一个乡下来的书生。这样的他,似乎与即将步入的战争岁月和枪林弹雨完全无缘。
1925年,黄克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此后,他积极参与北伐战争、湘南起义及“反围剿”斗争,逐渐成为了国民大革命时期工农红军的骨干力量。尽管黄克诚身先士卒,英勇作战,却始终保持着书生般的朴素气质,外形瘦弱,难以令人想象他会是一个杰出的军事指挥官。
1941年,黄克诚作为新四军的师长,结识了阜宁县委书记唐棣华。唐棣华,本是山东大学的学生,后来毅然投身革命,成为了山东学生运动的领袖。她因工作需要被调到苏北,从而与黄克诚相识。那时的唐棣华对黄克诚的印象,是一个瘦弱的书生,完全不符合她对新四军将领的想象。尽管黄克诚穿着军服,但唐棣华更倾向于认为他是个刚从大学毕业的文职干部。
不过,黄克诚对唐棣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而杨纯,也开始有意撮合这对有缘人。由于唐棣华与黄克诚在读书和思想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,两人渐渐发展出深厚的感情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的关系从友情升华为爱情。
最终,黄克诚在一个冬夜,终于鼓起勇气,向唐棣华表白了心意。唐棣华羞涩地低下了头,然而,黄克诚却紧张地问她是否拒绝。唐棣华笑着点头,说自己愿意。就这样,这对革命夫妻在苏北根据地结为连理。
婚后,黄克诚与唐棣华约法三章:第一,夫妻二人作为共产党员,必须将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;第二,黄克诚的工作职责重要,唐棣华要理解并支持;第三,黄克诚涉及机密工作,唐棣华不应探听不该知道的事情。尽管这三条规定对唐棣华有些严苛,但她深知丈夫的责任和原则,且始终尊重并遵守这些约定。
黄克诚一生酷爱读书,由于小时候的学习条件艰苦,视力受损,早早戴上了厚厚的眼镜。唐棣华曾担心,自己和黄克诚的高度近视可能遗传给后代,但黄克诚依然被陈毅元帅称为“千里眼”。实际上,陈毅所说的“千里眼”,并非指黄克诚的视力,而是指他卓越的战略眼光。
1930年,黄克诚作为红五军的大队政治委员,预见到红军攻打城市的策略不切实际,并提出了反对意见。这与当时许多红军干部的观点相悖,最终黄克诚被撤职。然而,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战略理念,并为此向彭德怀写信阐述自己的见解,最终得到了支持,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抗战结束后,黄克诚在东北的战略布局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他识破了国民党分散兵力的意图,坚持为共产党军队进驻东北,确保了战后的革命胜利。随后,黄克诚在辽沈战役等关键战役中,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。
建国后,黄克诚依然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。在担任湖南省委书记时,他严格要求家人不能享受任何特殊待遇,即使身为地方最高领导,他的孩子也依旧保持简朴的生活,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。
1977年,黄克诚因健康原因回到北京担任军委顾问。尽管住进了宽敞的院子,但他坚决拒绝将其修葺成豪华的“将军府”,并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简朴,不允许任何奢华。
1986年,黄克诚因病去世。在追悼会上,唐棣华对悼词中的“突出贡献”二字提出修改,删去“突出”二字,体现了黄克诚一生简朴低调的精神。黄克诚大将的生活和工作,始终遵循着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宗旨,他的为人和品德,值得每一代人学习。
黄克诚一生,历经风雨,从书生到开国大将,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,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和挑战,都坚持说真话、做实事。正如陈云所言,黄克诚“不愧为一代楷模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